经常醒得早,要警惕1种病!!!
中国新闻网| 2025-05-04 09:46:27

  突然,你又一次醒了。

  你看了一下身边的手机,又是凌晨的 3 点。你已经连续 2 个礼拜都在这个时间醒来,醒来后再也睡不着。

  你以为过几天就好,现在看,似乎没有好转的迹象。你开始担心,甚至有点绝望……

  这种“凌晨三四点睡醒后睡不着”的场景,你是否经历过?

  这叫“早醒”,被定义为比预期起床的时间提前 30 分钟以上。

  这里的预期时间,更多的是指你平时更多时间段的作息,而这里的 30 分钟,是一个参考时间,人毕竟不是机器,你不需要卡着表对照自己的睡眠。

  当一个人频繁出现早醒的情况,难免会开始焦虑,迫切地想要寻找解决方案。有人可能会去医院,甚至想要让医生“给自己开点安眠药”,让自己的睡眠“重回旧轨”。

  那么,频繁早醒,到底意味着什么?真的有必要吃安眠药吗?今天来详细聊聊。

  想用药前,先来讨论一个问题

  如果你正在为“早醒”焦虑,想要医生“开点安眠药”,建议先问自己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——除了醒的早,白天的状态有受到影响吗?

  1 没有太多影响

  如果你的答案是,虽然醒的早,但白天状态(包括体力,脑力,情绪之类)也还行,其实不用太过担心。要是你最近睡得也早,那么一切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了。

  人的睡眠有个体差异,即使同一个人,不同年龄阶段的睡眠节律也可能会发生变化——从年轻时候的“晚睡晚起”到后来的“早睡早起”。这种变化多数是生理性的,如果白天状态也还行,那就允许它们自然发生就好。

  人能保持的高质量睡眠时间是一定的,是有限的。同样是 6 小时,如果你是晚上 12 点睡,那么醒来的时间常常是 6 点。如果你 10 点睡着,那么,醒来的时间就是凌晨 4 点附近了。在记录时间的机器(手表,时钟)还没有被发明之前的古老年代,祖先们醒来后只是觉得“啊,天还没亮”,于是要么继续躺一会,要么干脆起来开始新的一天。

  这种“睡得早,自然就醒得早”的现象是一种整体的“昼夜节律前移”,如果你白天的生活状态不受这种节律的影响,那么也可以不做任何干预。

  如果你的工作和生活要求还是希望自己晚一点醒,或者说,希望自己在后半段的夜晚睡的“更连续”一点,也可以咨询医生一起讨论和制定一个逐步整体推迟节律的计划。

  2 有影响,白天很累、状态很差

  如果“早醒”后的你白天状态很差,比如很累、容易犯困、情绪低落、精力不足等,那么这常常意味着有一些因素在破坏你的睡眠连续性。

  干扰因素很多,比如不好的睡眠环境、不好的睡眠行为(白天睡太多,咖啡喝太晚,应酬酒太多)、潜在的身体疾病、心理精神困境、最近在吃一种新的保健品等等因素,都可能影响你的睡眠。

  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了几个月,或者是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没有改善,那是时候去现代医学门诊系统评估自己的问题了。

  心理精神困境一个导致“早醒”的隐蔽原因

  在所有可能导致“早醒”的原因中,有一个原因最值得花精力去讨论——心理精神困境,比如焦虑,还有抑郁。这是因为:和身体疾病相比,精神困境会更加隐蔽,被误解的范围和程度更深,背负的“耻辱感”也更多……事实上,早醒本身也是抑郁状态的经典症状之一[1]。如果你的“早醒”已经影响到了白天的状态,导致白天情绪低落,精力减退,建议启动“抑郁”筛查。同时,再问自己一个问题——你如何看待早醒和白天状态的关系?

  很多人以为“我只要睡好了,白天情绪和精力就会好,一切的一切都是睡眠不好惹的祸”……这种想法只对了一半,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半,会带来一个新的困境: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“解决睡眠”上,让“睡眠”背负了太多压力,结果是要么更加睡不好,要么陷入安眠药的依赖。

  其实,还有另外“一半”:抑郁本身也是早醒这类睡眠问题的原因。所以,综合来看,抑郁和睡眠问题互为因果,互相纠缠。既然如此,那么在问题解决上,与其只关注睡眠,不如同步处理睡眠和抑郁。照着这个思路,如果需要选择抗抑郁药,那么最好选择或优先讨论某种可以同步改善睡眠的[2]。总结来说,频繁醒的早,是否需要担心,需要看白天的是否会同步受到影响。如果没有,可以先按照目前的作息往前走一走。如果有影响,建议看医生,系统评估背后的“睡眠阻力”——包括身体的疾病,心理精神困境。

  “人生苦难重重。”这是《少有人走过的路》的开篇第一句话。

  不论是贫穷,还是富贵;不论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,还是星光闪耀的明星;不论是底层的打工人,还是位高权重的话语人,没有人可以逃出人类共有的“存在主义困境”:艰难的选择与责任,对人生意义的拷问,时常冒出来的泰山压顶般的孤独感,以及潜伏在灵魂深处的死亡焦虑。所有的这些,都会带来情绪的波动起伏,也自然带来睡眠的波动。

  在那些入睡困难和半夜醒来的夜晚,在那些疲惫不堪的白天,你我都回答一个永恒的问题:假如,从今往后,睡眠和精力无法回到从前,我们该如何带着注定的缺憾度过余生?

  重要的不是治愈,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。

  作者丨余周伟 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《睡眠公式》作者

  来源:“科普中国”微信公众号

【编辑:胡寒笑】
精彩推荐
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
05-19
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“特斯拉速度”成为“上海速度”常态
05-18
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
05-11
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、年轻化的选择
04-20
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“预售抢购模式”及“两级火箭渠道模式”
04-20
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
04-17
热点推荐
五六天后: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“保驾护航”
06-08
谜茵焕肤精华: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
06-08
草本与咖啡的结合——品晟咖啡强势登场
06-08
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|大有机会博10%的收益,来不来?
06-08
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?
06-08
TMALL@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,用脑洞致敬生活!
06-08